投稿指南
一、稿件要求: 1、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、购买体验、性能详析等文章。要求稿件论点中立,论述详实,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。文章体裁不限,字数不限。 2、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(*.txt)。如果是文本文件,请注明插图位置。插图应清晰可辨,可保存为*.jpg、*.gif格式。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,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,而将插图另存,并注明插图位置。 3、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,最好压缩后发送。 4、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。例如句号为。而不是.。 5、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(真实姓名、笔名)、详细地址、邮编、联系电话、E-mail地址等,以便联系。 6、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。 7、我们对有一稿多投、剽窃或抄袭行为者,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、经济责任的权利。 二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。 2、 编译的稿件,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。 3、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,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。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可循环双电解质铝空气微流体电池(3)

来源:高电压技术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2-22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图5 每个循环中不同样品的峰值功率密度和累积峰值功率损耗 为了研究膜如何影响微流体电池的性能,在图6中测试并显示单电极极化曲线。从阴极电解质

图5 每个循环中不同样品的峰值功率密度和累积峰值功率损耗

为了研究膜如何影响微流体电池的性能,在图6中测试并显示单电极极化曲线。从阴极电解质到阳极电解质侧测量膜上的电位降。由于膜上的过电位降低,阳极和阴极的极化曲线彼此不相交。在短路条件下,膜面积越大的样品,阳极的电位越高。样品6的阳极电位最高,这可以进一步解释样品1到样品6的氢气泡量增加[17-18]。对于具有PTFE膜的样品,可以发现膜的过电势随膜面积增加而增加。在短路条件下,样品1的过电位为-1.097 V,样品5的过电位为-0.283 V。PTFE膜的孔径为500 μm而不是500 nm的样品6在所有样品中过电位最低,仅为-0.122 V。过电位的差异可归因于这些膜的电阻不同。由于过电势与Jsc几乎呈线性关系,如图6所示,膜电阻可以近似根据极化曲线的斜率计算,计算结果为:样品1~样品6的膜电阻依次为 83.30、68.26、30.13、14.59、10.36、1.00 Ω。电阻随着膜面积的增加而降低,会有更多离子通道可以通过,这与首次循环中Jsc随着膜面积增大而增大是一致的。由于样品6膜的孔尺寸太大,离子几乎可以自由地穿过,电阻仅为1 Ω,甚至比具有两倍面积的PTFE膜还要低。

图6 首次循环中不同样品的单电极极化曲线

3 结论

本文提出了一种以PTFE为膜的新型双电解质铝/空气微流体电池,与传统的单电解质铝/空气电池相比,它具有更高的Voc和Jsc。通过使用酸性阴极电解液和碱性阳极电解液,铝/空气微流体电池的Voc高达2.18 V,经过10个循环后Voc非常稳定。样品1的Jsc在首次循环中为524 mA/cm2,在第10次循环中仅减少16.68%,而没有PTFE膜的样品6,第10次循环后Jsc下降了95.88%。对于具有PTFE膜的样品,循环次数增加,Jsc随着膜面积增大而下降得越快。计算表明,膜面积最小的样品由于电解质的中和最少,所以电解质累积利用率最高。首次循环中的Jsc、Pmax随膜面积增加而增加,但随循环次数增加反而下降更快。与传统的铝/空气电池或铝/空气微流体电池相比,本文研究的电池不仅具有高电压,而且通过利用层流和多孔PTFE膜展现出了良好的电解质再循环性,有希望成为高能量密度电源。

[1] CHENG F,CHEN batteries:from oxygen reduction electrochemistry to cathode catalysts[J].Chem Soc Rev,2012,41:2172-2192.

[2] KRAYTSBERG A,EIN-ELI Y.Review on Li-air batteries—Opportunities,limitations and perspective[J].J Power Sources,2011,196:886-893.

[3] GELMAN D,SHVARTSEV B,EIN-ELI battery based on an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[J].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,2014,2:-.

[4] REVEL R,AUDICHON T,GONZALEZ aluminium-air battery based on ionic liquid electrolyte[J].J Power Sources,2014,272:415-421.

[5] WANG L,LIU F,WANG W,et al.A high-capacity dual-electrolyte aluminum/air electrochemical cell[J].RSC Advances,2014,4:-.

[6] GOULET M A,KJEANG flow cell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[J].J Power Sources,2014,260:186-196.

[7] GOULET M A,KJEANG recirculation in electrochemical co-laminar flow cells[J].Electrochim Acta,2014,140:217-224.

[8] KJEANG E,DJILALI N,SINTON fuel cells:a review[J].J Power Sources,2009,186:353-369.

[9] PYUN S I,MOON S mechanism of pure aluminium in aqueous alkaline solution[J].J Solid State Electrochem,2000,4:267-272.

[10] SHKOLNIKOV E I,ZHUK A Z,VLASKIN M as energy carrier:feasibility analysis and current technologies overview[J].Renewable Sustainable Energy Rev,2011,15:4611-4623.

[11] LIM K G,PALMORE G T biofuel cells:the influence of electrode diffusion layer on performance[J].Biosensors&Bioelectronics,2007,22:941-947.

[12] CHOBAN E R,MARKOSKI L J,WIECKOWSKI A,et fuel cell based on laminar flow[J].J Power Sources,2004,128:54-60.

[13] FERRIGNO R,STROOCK A D,CLARK T D,et vanadium redox fuel cell using laminar flow[J].JACS,2002,124:-.

[14] YANG S H,KNICKLE the performance of an aluminum-air cell[J].J Power Sources,2003,124:572-585.

[15] WANG H,LEUNG D Y C,LEUNG M K H,et of parasitic hydrogen evolution effects in an aluminum-air cell[J].Energy&Fuels,2010,24:3748-3753.

[16] CHAN K Y,SAVINELL R calculations of an aluminum-air cell[J].J Electrochem Soc,1991,138:1976-1984.

[17] WANG L,WANG W,YANG G,et al.A hybrid aluminum/hydrogen/air cell system[J].Int J Hydrogen Energy,2013,38:-.

[18] STANSBURY E E,BUCHANAN R of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[J].ASM Int,2000,87:e116.

[19] SHYU J C,WEI C S,LEE C J,et of bubble effect in microfluidic fuel cells by a simplified microfluidic reactor[J].Appl Therm Eng,2010,30:1863-1871.

[20] KJEANG E,MICHEL R,HARRINGTON D A,et al.A microfluidic fuel cell with flow-through porous electrodes[J].JACS,2008,130:4000-4006.

文章来源:《高电压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gdyjszzs.cn/qikandaodu/2021/0222/566.html



上一篇:奥迪纯电动汽车的高电压部件上
下一篇:重审电路常识追溯物理本质

高电压技术投稿 | 高电压技术编辑部| 高电压技术版面费 | 高电压技术论文发表 | 高电压技术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高电压技术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