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· 《高电压技术》刊物宗旨[09/07]
- · 《高电压技术》征稿要求[09/07]
- · 《高电压技术》投稿方式[09/07]
- · 《高电压技术》收稿方向[09/07]
- · 《高电压技术》数据库收[09/07]
- · 《高电压技术》栏目设置[09/07]
高电压技术论文参考文献自动生成(参考文献自(2)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据说有失眠问题的人本来一夜睡不着,只要看了当时的《走进科学》最多半小时就睡着了,因为太枯燥乏味了。 在之前,《走进科学》这么搞倒也没什么
据说有失眠问题的人本来一夜睡不着,只要看了当时的《走进科学》最多半小时就睡着了,因为太枯燥乏味了。
在之前,《走进科学》这么搞倒也没什么,关键2003年央视搞了末尾淘汰制。
碰巧《走进科学》那段时间收视率极低,据说几乎接近于0了,百分之百要被淘汰。
当时给出最后通牒,如果2004年《走进科学》还是这种收视率,直接节目被砍掉。
逼到这步了,《走进科学》只能改变模式,而新的模式一言概之,逗你玩。
大家应该都看过一些虎头蛇尾的小说、网文甚至电影电视剧。
也就是故事一开始,用各种特别有吸引力的情节打动你,让你对这个故事极其好奇,忍不住的也要看下去。有时候这种吸引力一直维持到故事快要结束。但这还不够,中间一段一定要用名侦探柯南的模式,一个谜题接着一个谜题去探讨。
不过,人家柯南会有一个合理的结论,《走进科学》则没办法有。最后因为实在编不下去了,就用一个让人极端无语的结果结束这个故事。
而《走进科学》相比这些网文,还有个最大的缺点,它可是官媒的科普节目。
也就是说,无论开头和中间怎么编,最终都必须给一个科学的解释作为结束。
关键有些事情,压根就没有科学解释,因为谁也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。
最终,就出现了接近于大忽悠的《走进科学》,或者说逗你玩,把你当作来逗。
萨沙举几个例子:
第一,自己长毛的鼓。
一开始渲染的极其神秘,一面使用了多年的牛皮鼓,突然长出了牛毛。
当地老百姓又惊又怕,猜测是不是牛皮的牛成精了,或者干脆是鼓成精了。
节目组开始采访各票人,从民间搞到大学,从大学搞到中央,找了很多的专家、学者甚至权威。
折腾来折腾去,实在找不出原因,又不能归为灵异,直接得出脑残答案:赃人家做鼓的人不专业,毛没有刮干净,当初牛毛没刮干净。
第二,峨眉山古寺的落叶
大体是说在峨眉山上有个古寺,明明就在森林中,却自从建成以后屋顶就从没有一片落叶。
当然推测为什么神奇的力量,将无数落叶移开。
结果用网上段子描述就是:这么个事儿,经过漫长,深沉,全方位,多角度的分析,采访了寺中实习的和尚,游客,保安,居士,文物管理局局长,以及他的姑妈的二姐的堂妹的邻居家的一条狗,最后得出结论——是风吹走的。
第三,鬼魂控制的电灯
有一对老夫妻家里,电灯经常莫名其妙的亮,然后再关掉。开始还是偶尔亮,后来就经常亮,而且毫无规律,根本不受任何人控制。
老人想起来,这块宅基地是从大伯那边强行搞来的,大伯因此气病了,后来一命呜呼。
老人认为是大伯的鬼魂控制电灯,估计来折腾他们。
由于受惊吓过度,老人即便拉掉电闸过起了点蜡烛的原始生活,最终还是被吓病了,卧床不起。
结果也是找了的大学,搞不定。找什么神婆,说屋子下面是坟地,跳了大神也无用。
也是折腾了无数花样,结果大家猜猜怎么回事:检修电路发现,是老人家电灯开馆的螺丝松掉了,导致接触不良,随便紧紧螺丝就一切搞定。
萨沙要说的是两个字:看图!
第四,文盲突然写出文章。
一个文盲哥们,本来大字不识几个,看了什么电视节目以后突然写下了数百字的文章,写的还非常出色。
周围人都惊呆了,认为这兄弟是被什么文曲星附体了之类。
或者是前世是什么秀才,突然觉醒了前世的记忆。
然后,经过漫长,深沉,全方位,多角度的分析得出结论:这哥们不是文盲,他每天晚上都有记日记的习惯。
第五,白萝卜种子长出了红萝卜。
某个农民大哥春天播种了很多白萝卜种子,没想到秋天收获时候全部变成了红萝卜。
人家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,这事真是千古奇遇,顿时震惊当地。
于是经过无数官方、民间、野路子专家的分析,调查了水文、土壤、地质、空气、气候甚至种植技术,终于得出了结论:这哥们当时种错种子了,用的就是红萝卜的种子。
萨沙一口鲜血喷到显示器上。
第六,天降神冰
说的是河北某农村突然出现怪事,天上掉下来两块直径半米的冰。
当时晴空万里,艳阳高照,肯定不是冰雹。
老农们都害怕了,说是天降神冰,可能最近村里要出事,吓得日夜颤抖。
村里高中生有文化,认为可能是天外的陨石。
但陨石怎么会是这样子?
大家请来了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,长者仔细看过之后,带着思索的表情表示:“这是无根水,要是每天吃一口,可以治疗百病。”
文章来源:《高电压技术》 网址: http://www.gdyjszzs.cn/zonghexinwen/2022/1208/827.html